美育也要进中考,乐器的学习规划是不是也要变了?| 干货分析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这几天刷爆朋友圈的新闻,莫过于“中高考体育美育改革”。光下面这两句话,就足以让老母亲们重新思考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了 ▼
中考体育将达到和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2022年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有经验的老母亲都懂的,搞音体美这种素鸡,比语数外荤鸡更费钱费时间。
可是,还是得搞啊!往宏大里说,这是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幸福感所在,往实际里说,中考要考,一分之差千人之下!
但时间呢?时间又不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所以统筹规划很重要。
上上周,总有干货和惊喜的 大手牵小手 ,邀请智囊团里的升学专家米老鼠老师,写了一篇《体育美育的鸡娃时间要重新规划了,不同升学路线怎么选?》,具体说的是体育项目的规划,真的是被10086个怒赞!无数老母亲都在等下篇!
来了!今天就接着上一篇,说说音乐类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规划。艺术类的会在下一篇细讲。
文 / 米老鼠
毕业于天主教鲁汶大学,留学欧洲多年,财务、金融双硕士,曾在全球500强企业任职近10年,后回国从事国际教育传媒工作,目前是魔都教育机构合伙人,统筹长期学业规划管理工作,大手牵小手 专家智囊团成员。
关于教育部政策的原文,大家这几天应该都在各个新闻媒体上看到了。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孩子的素质本来就应该是全面发展,音体美的重要性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只是在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上,要有所权衡,选择哪个项目、舍弃哪个项目,不仅仅看孩子的兴趣,更是整个家庭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升学路线的规划。
尤其是音乐方向的选择,更要慎重。
这些年看过了那么多孩子的成长,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音乐路线是最先要尽早判定是否需要坚持下去的项目。
很多家长跟我讲,“米老师,我觉得音乐修养特别重要,所以我一定要让孩子学习钢琴,但其实学到什么程度无所谓,不用考级,能弹奏个曲子就行。”
我想说,“你真是把音乐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我觉得不能把音乐看作一项简单的特长,抱着一个玩一玩的心态。
音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抽象、最凝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跟声音打交道的一种形式,比文字要难于理解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音乐跟数学像的一个原因。
有一次,我跟队友说,“我们娃将来学作曲吧,感觉很高级,而且比乐器专业相对容易考。”
队友当场翻脸,说,“你可算了吧,不要坑娃了,那是多么抽象的一项工作啊,要极高的天赋,还要吃得起苦,特别费脑子。”
他的话虽然有点过于直接,但是这么个道理。
音乐不是一个可以玩玩闹闹,充满快乐的特长项目。换言之,想走音乐的专业道路,你要有像面对学术科目一样的决心,怎么学数学你就要怎么学音乐。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英语数学的学习跟学钢琴一个道理,要上课要有陪练。
如果一旦一个家庭的主线课外兴趣定在了音乐上,这意味着这个孩子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再搞其他的了,整个家庭也要准备好长期斗智斗勇的过程。
我认识几位音乐造诣很高的小朋友,他们都纷纷表示,“自从拿到了复旦/人大的加分之后,我再也没碰过小提琴/钢琴了”。
其实也就是说,想快乐学音乐很难,音乐只有刻苦。
当然了,我也有小提琴拉得很好的朋友,走上社会工作后,把兴趣转到了钢琴和作曲上,这可能也是小提琴带给她热爱音乐的副产品。
当然,真正把音乐作为“特长”培养的家庭,其实是少数。大多数家长在启蒙时,都抱着“先试试看孩子有没有兴趣和天赋,培养一下素养,不走专业路线”的心态,这也很正常。
对于只有音乐启蒙需求的家庭来说,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虽然钢琴是乐器之王,但并不是只有学钢琴才是王道。建议在音乐之路初始的时候,多让孩子感知、尝试不同乐器,也找老师看看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条件在哪里。
第二,在小学低年级,尤其三年级之前,参与一下那种音乐样式丰富的课程。
比如有些音乐营地,老师会带着孩子通过编排杯子舞,让孩子体会律动,或者老师教了基本音符、音节概念之后,让孩子们尝试谱曲,然后老师根据孩子的谱弹奏出来,让孩子感受哪些节拍组合更好听。
还有的音乐剧机构,老师会弹奏一些曲目,让孩子即兴表演、扮演小动物,随着音符起舞,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用跳表达情绪,什么时候要停顿。
还有些音乐机构,是每节课都有一个管弦乐团为小朋友们演奏,其中穿插一些音乐知识。
像这种,其实都是非常不错的音乐启蒙选择。
而对于那些通过音乐启蒙教育后,确实被观察到了音乐天分和音乐热情的孩子,是可以进入到正儿八经的乐器学习中。
一旦进入乐器学习,那就进入了练童子功的阶段了,要做好“无趣”的思想准备。
最先可以尝试的乐器确实还是钢琴,上手快,可以为切换其他乐器学习打基础,方向多。比如可以转编曲,声乐老师一般也都会弹钢琴。
小提琴要到小学左右开始比较合适,它的入门周期比较长,太小容易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
牙齿长好之后,才能考虑吹奏乐器。
我见过唯一一个战线拉得不长的音乐项目是爵士吉他,从高中开始可以,但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在中国不算主流也比较新兴,跟编曲的关联也比较大,以后什么情况不太好判断。
竖琴这种乐器局限性比较大,学习和参加乐团的机会都相对少,选择的时候更要慎重。
这方面, 大手牵小手 名师智囊团的另一位专家、上海交响乐团品牌中心副主任、资深音乐老师方蕾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也拜读过,分析得非常到位,我援引其中一段给大家参考下:
到了正式选择乐器的时候,可以考虑从钢琴开始。
钢琴是所有一切乐器的基础,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钢琴会建立一个音高和音感,而且钢琴也比较形象、容易掌握。
不过,钢琴或者小提琴最起码是要到四岁开始,男孩如果理解力发展得慢一点的话要五岁。因为孩子手指发育原因,太早了不行,手会立不起来,手指也会是软的,骨骼也没有完全长好,所以我不建议太早学。
学习弦乐器的时间可以再晚一些,五岁以后甚至六岁。如果家长不是很心急的话,幼儿园毕业的暑假开始学琴也是一个挺不错的选择。
对于小提琴、大提琴这些弦乐器,要考虑到两只手协调的配合,最初学习的时候比钢琴要难,尤其在音高方面会有一些最初的学习障碍,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拉了几年都不知道孩子音有没有拉准。
但是学钢琴刚上手可能觉得很简单,要真正学好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所以不存在哪个“更容易学”的概念。
由于孩子生理发育方面的原因,一般像管乐器可能要等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再去选学,要学铜管基本是要到了十岁以后。
其实建议孩子先进行钢琴的基础学习,建立音高、音感、节奏,然后到孩子二三年级,或者三四年级以后,如果想让他改学其他乐器的话,可以朝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方面靠拢。
木管乐器我比较推荐女孩子学,因为比较轻一点,铜管乐器推荐男孩子,因为男孩子肺活量比较大。铜管需要孩子的肺活量大,它对孩子的身体机能是有要求的。
不过,学习所有的管乐器,在学习之前家长要找专业的老师帮孩子看一下嘴唇和牙齿,因为有一些木管乐器的学习,是对孩子嘴唇和牙齿,也就是说对最初的生理机能和生理条件,有一个准入门槛的,所以可能要请专业的老师帮忙看一下。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打击乐也很好,因为打击乐可能不止学低音鼓,可能也会学一些马林巴、管钟这些,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都有可能会学到,也很丰富,很有意思。
方蕾老师为 大手牵小手 写的那篇原文,可以戳《怎样理性规划学琴之路: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哪种乐器,时间如何安排……一文说清!》
我不是音乐专业的老师,但因为这些年陪伴了许多孩子的成长,所以想从升学规划的角度进一步说说。
比如,有个朋友的孩子,现在读小学高年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弹钢琴。
家里也很下血本,甚至买了架三脚钢琴,请了非常好的老师来教。有段时间她们家想从深圳转学来上海,讲到转学顾虑的时候就说,“别的都好说,我的钢琴怎么办,我的老师怎么办?”
可见家里在孩子学钢琴上的决心,以及孩子在钢琴上的天赋。
这样的家庭想走专业路线,简直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们也专门咨询过朱莉亚学院的事情,但周围的朋友都在劝退她。
一开始别人劝的时候,娘儿俩确实还是想坚持。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她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要走专业路线,每天练琴的时间,起码6-8个小时打底,枯燥坚持的难度不说,这也势必会因为练琴而失去很多其他学科学习的机会,毕竟大家都是普通孩子,文艺文化课两开花的神话不太容易砸中自己。
所以,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不走钢琴的职业路线了,还是以文化课升学为主,然后辅修钢琴。饶是这样,还是每周深圳广州通勤,雷打不动的上课,依然是把钢琴作为特长来培养。
还有很多家庭,其实也都报着一个念头,学都学了,钱也砸了,总归要考到十级再说吧。
除了考级,有些家长也会好奇,乐器特长这件事,会不会在升学上有帮助。
体制内的帮助,如果是走特长和乐团路线,我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 大手牵小手 之前的一篇文章《练了9年的小提琴,升学路上的一大堆经验要不要听?》,如果不走乐团路线,纯粹目标是考级,大家可以看 大手牵小手 的这篇《一个普娃的十年学琴路:除了坚持,别无他法。》
我对体制外路线比较熟悉,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走了体制外,音体美的重要性会更大,在申请学校时的作用也会更明显,是不是?
其实,如果想在申请上有直接帮助,整个家庭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时间都不是一般的巨大,而且孩子真的要天赋异禀,才能值得去做个作品集给招生官看看。
比如说,在美本上需要给招生官弄个音乐作品集看的,我见过的学生里,有个孩子是新英格兰青年音乐团的小提琴首席,他申请到的项目是哈佛X新英格兰学院的双学位项目。
但这种毕竟是特例啊!
一般的孩子,只需要在活动列表上写明自己是校合唱团成员就可以了,只是向招生官表明自己兴趣爱好挺多元就可以了,远远达不到多么专业的程度。事实上,想申请大U的非艺术专业的孩子,他也不大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把音乐玩得多高深。
大学需要人很多元,一方面当然是丰富学生团体,大家搞个艺术节,弄个band,招来的孩子能玩起来,要不这个学校社区多无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孩子对音乐有认识,但不是非要当领军人物。
外国大学这样,中国大学也这样。
你看,现在清华的校庆、宣传片总是很多创意,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
我有一个朋友,是学法律的,现在是顶级律所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他在大学时候弹琴玩摇滚,现在跟大学的搭子还在出场演出。但这并不一定说在音乐上的造诣如何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认识、理解和热情。
另一方面,有多元认知的人对学科学习有帮助。
比如说,人工智能招收的学生,TA一定是需要数学物理这样的理工科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再会点音乐特别完美。因为在仿生、编曲能编辑操作上,这样的人就会有优势。就算他自己的水平不够,起码知道怎么跟艺术生去交流合作。布拉德皮特的某一任绯闻女友不就是麻省理工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教授嘛,能跨科学和艺术两大领域当教授,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美高、美初升学,需要音乐作品集的孩子也非常少。第一,SSAT和托福已经把这些孩子忙乎的得够呛了,也没时间做。第二,值得一做的,还是有让人一听就很灵的那种,这种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就不高。
对于体制内升学,不做艺术生一般也不需要。前两天我看了一个上海一所很知名的、以英语艺术见长的高中的招生简章,在自招的要求乐器里面,也没有钢琴,点到的乐器也就几样。
所以,真要扑这个升学要求,也是有运气成分的,谁知道孩子升学的时候,学校缺哪个乐器的孩子?海内外升学都有这个问题。而且,一般有音乐特长的孩子,真想维护自己的天赋,在择校上也都非常挑剔,也变相地减少了孩子的择校面。
所以,我的观点是,学音乐肯定是好的,但是一定要评估好天份、时间和目的。
完全不计成本去学习,哪怕孩子有天赋,从升学策略上来说,也是风险极大的。
但我也反对过于功利的态度,什么考就学什么,什么不考就不学什么,如果报着这种态度,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音乐启蒙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至于进不进入乐器的专项特长学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有热情有天赋,那就分配一部分时间;中考考音乐其实真的挺好的,这保证了音乐的素养教育。
还是那句话,要分清楚课内、课外和特长培养之间的界限。不同的层次,投入的时间是不同的。
再说说和考试对接的事。
很多家长看到美育进中考,第一反应是“我们钢琴十级能不能免考?”“学什么乐器比较合算?”
其实,音乐的课内学习重点一定是在乐理和乐评,要求每个人都吹拉弹唱这是不可能的,学校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资源,不要说全国的统一要求太难达到,就是花了大价钱的双语学校、国际化学校,也是做不到的。
而从体制外IB艺术的课程体系来看,在高中选择音乐方向的孩子,有些并没有非常深厚的音乐基础,但是他们也能把课上下来,这充分说明音乐素养培养不在乐器。IB的考核也是音乐论文的、乐评的形式。
所以,抓紧课内的音乐,和特长培养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学校老师在乐理的讲授够用,学生吸收得可以,就没有必要去外边报班。语数外三科,课课都补的不多见,更不要说现在语数外体音美6个。不能都对报班报太大的期望。还是要抓住课本,抓紧课内。大学霸之所以是大学霸,往往是课堂效率更高的结果。
课外补课,一般是针对那些课内掌握不好或者学有余力想拔高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就选择课程,包括时间、费用,就要紧密围绕基本目标展开。不要投入太大,也不一定要进入乐器的学习。
所谓特长培养,首先,孩子要有天份,其次,愿意为了这样事情投入时间,跟同龄人比,要学会牺牲玩耍的时间。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哪一个,都不能构成真正的特长,最多也就是考完级然后乐器就雪藏了。
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钢琴8级,一个小提琴10级。
如果说对音乐的感悟力和造诣,小提琴10级这位还是要明显更高一筹的。但是他的小提琴一直被压在床底下,我每次见他都问,“你不拿出来拉一拉么,你带着小提琴来我家跟我孩子玩玩呗?”他总是跟我笑笑。
但钢琴8级这位就不这样,当年他家搬大房子装修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说要买个钢琴自己谈谈,我们聚会的时候他高兴起来还会演奏一曲,现在还主动当起了孩子钢琴陪练。
所以,真正要把一点兴趣的火苗培养成受益终身的特长爱好,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并且有很多机缘在里面。对于现在的孩子,如果要培养严格意义上的特长,还是要去参加各种赛事,去乐团里表演,这种投入绝对不是报个班就可以的事。
因此,在音乐路线的规划上,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度。
所以,总结一下,启蒙的时候可以广撒网,但启蒙之后,如果兴趣不大的孩子,我比较建议及时止损,不要恋战音乐;或者调整期望值。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交流。
欢迎你关注 大手牵小手 这个宝藏级的公众号!很多名师、名校长以及鸡娃有道的家长,都源源不断地提供者各种好的方法和资源!记得把 大手牵小手 公众号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米老鼠老师为 大手牵小手 写的另外几篇深度好文,可以戳:
《怎样判断孩子未来需不需要转轨?先从体制内外两条路线的最大公约数说起!》
关于兴趣爱好的选择和培养路线,可以戳 大手牵小手 的好文:
《孩子学琴之路的种种困惑,听这位老师兼小学生妈妈de肺腑之言!》
《怎样理性规划学琴之路: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哪种乐器,时间如何安排……一文说清!》
《要鸡出一个学习优秀的芭蕾娃,这位老母亲用10年琢磨出的经验很有用!》
《孩子的兴趣班哪些坚持、哪些放弃了?过来人的经验有点道理!》
《在学业压力中坚持体育特长,这个鸡血爸的经验和思考值得一看!》
此外,明天晚上,等待很久的Andy老师《摇号时代下的数学思维鸡娃全新规划》来啦,Andy老师会从中学现状一路倒推,说说幼儿园、小学时代需要如何调整战略,如何更精准地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做好长线准备。
本周四是第一讲,先从幼儿启蒙讲起。
更多好文章源源不断推出,记得关注 大手牵小手 后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好物开团处】
选择“设为星标”就能一键找到,不会错过啦!